行政總裁網誌

結連希望

2020年過得很快,一些從來沒有想像過的事情也發生了。衝擊著基層小市民的是疫症帶來的經濟蕭條、失業及開工不足、社會民不聊生的境況,使原來已經生活拮据的家庭更百上加斤。機構早前推出了為屬會學生家庭而設的「逆風前行援助基金」,雖然我們力量有限,資助額微薄,但能夠為有緊急經濟需要的家庭送上點點溫暖,實踐基督愛人如己的心,我們仍深深感恩。

另一方面,社會上仍有不少擁有資源並熱心服侍的人士。縱然他們亦一同經歷世紀疫症,但相對每天要為三餐溫飽而憂心的弱勢群體,他們所受的實際生活影響相對較輕。同時,相對富裕的階級更往往因為善於接收資訊,故較能適應疫症帶來的各種各樣挑戰。猶記得今年初的撲口罩潮,很多資訊的流通都是在社交平台,甚少接觸科技、甚至因為要工作糊口而沒有上網時間的弱勢群體,又如何「撲」得十個八個口罩?

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於今年第二季發表了一份題為「新冠肺炎疫情下應對貧富懸殊」的報告,明確表示疫情有可能加劇貧富懸殊。當弱勢群體在社會的洪流中向下流,群體與群體的差距便會越來越大,當中的鴻溝代表著的不單是財富的懸殊,更是資源分配、獲取支援、接收資訊、公共衞生、社會參與等等的分歧。一個令人憂心的趨勢,是在疫症籠罩下,社會的各個群體活在不同的平行時空:弱勢群體苦於經濟的壓力,難以向上流動,而擁有資源的人士亦不能體會到基層社會的切身需要。

基督教社福機構正正要在這世代發揮結連社會、締造希望的角色。一方面,機構要踐行信仰,當要仔細留意社會變化,盡心服侍群體的需要,耶穌就為我們作了最好榜樣;另一方面,作為一所社福機構,我們亦要擔起倡議的工作,爭取資源將服務做得更深更廣,讓人看到社會的需要和希望。有時候,看到社會上大大小小的需要,的確會使人透不過氣,也容易使人礙於限制,對社會的境況變得麻木起來。或許我們不禁會問,能做多少?

出埃及記記載了耶和華大能的手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過紅海的事蹟。在以色列民經歷了這個高峰經驗之後,耶和華向以色列頒佈律法,當中仔細地觸及各人應負的社會責任,特別是要恩待孤兒、寡婦和寄居者(出廿二、廿三章)。為何全能的上帝要在彰顯榮耀的經歷中,提醒以色列民要看顧社會上無權無勢的人?我深信這突顯了神看重每一個生命的心意,亦提醒了我們時時刻刻都不要忽視弱勢的境況,每一個以色列人當要反省自己可作的角色。

耶穌帶來的福音不是情感上的滿足,而是有血有肉的拯救。「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;差遣我報告:被擄的得釋放,瞎眼的得看見,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。」(路四18-19)。但願我們在疫症中,緊記這個結連社會、締造希望的身份;不只是看到只剩下半杯水,而是因著擁有半杯水,而願意與人分享。

後記:上週六 (14/11/2020),機構於修頓場館順利舉辦了「健球同樂日」。能夠在疫症籠罩的情況下順利舉辦,我感謝上帝,亦有賴同工們盡心預備。雖然健球比賽沒有像其他球類般的速度,但這個讓三隊可同時作賽的項目是很緊湊的,亦具可觀性。更重要的,就是健球帶出社會共融的意義,讓社會上不同的群體連結在一起,互相明白、了解和合作,正是今天社會所需要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