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政總裁網誌

走過曠野,才會看見美境

2016年香港堅尼系數是0.539,不單是「超英過美」,即使與鄰近的地區比較,我們在「貧富懸殊」不幸地是「領先」的;剛於去年年底公佈的貧窮情況報告,發現五分之一的香港人生活在貧窮線以下(149.1萬)。將目光聚焦在精神健康層面,於2020年下半年的兩個調查發現,接近六成香港人精神健康不合格(58.9%),超過一半中學生出現抑鬱情緒表徵(51.4%)。這些冰冷數字的背後,反映了很多香港人、身邊的鄰舍、服務使用者每一天、每一刻的生活實況,亦說明了社會服務在香港今天的重要性。

香港神託會英文名字是Stewards,有「管家」、「受託人」的意思。作為基督徒,我會嘗試從聖經裡面尋找有關「受託」的教導,以成為我們工作事奉的指南針。我想起其中一段信徒頗熟悉的:馬太福音廿五章,記載了一個由耶穌親自講述的故事,是有關一個主人和他三個僕人之間有關「託付」的比喻。

比喻是這樣的:一個主人在遠行之前,叫了他的三個僕人過來,要將他的產業交託給他們。聖經用「他連得」(talent)這個重量單位來分配,一個得五個「他連得」、一個得兩個「他連得」、最後一個得一個「他連得」。雖然三個僕人所得的有分別,但每個人所得的實在並不少,都是很可觀的數目。

比喻的重點在於他們三人得到託付之後,所作的不同回應。第一和第二位僕人,馬上將銀錢拿去做買賣,分別得到一倍的回報。相反,拿最少「他連得」的僕人的回應,卻是在地上掘了一個洞,將錢埋藏。他雖然不會獲利,但也確保不會有損失。

過了一段日子,主人回來了!主人很稱讚頭兩位僕人,稱他們「又良善又忠心」。而且因為他們在小事上忠心,主人要將更多的事派他們管理!第三位僕人的際遇卻很不一樣,他見到主人,馬上辯說知道主人是一個忍心的人,亦即是嚴厲、嚴格的人,他生怕會有損失,便將銀錢埋在地下。主人給了他一個很嚴厲的評語,說他是「又惡又懶」,並怪責他既然知道他是嚴格的主人,便至少可以將銀錢放在銀行,可以收取利息。主人要將他所有的錢,也歸給第一個僕人。

這是一個直接易明的比喻。始作俑者,是主人在起初時:「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」。這個「交給」,不是純粹由一手交給另一手的意思;英文翻譯用了"entrust" 「託付」這個字。我們嘗試以這個比喻立體地了解今天作為Stewards的責任和使命。我想,至少看到兩個角度:

首先,受託的人為了要忠於託付,很多時候是要冒點風險走出安舒區,要走過曠野的。

比喻的重點在於僕人的回應。頭兩位僕人收到這些「他連得」之後,立刻拿去做買賣。當然這是一個比喻,我們不用將這個「買賣」局限為金錢投資的意思,也可以理解「他連得」也指其他資源、網絡,或者是從上而來的恩賜、知識和技能。第三位僕人的核心問題,是他沒有「運用」他所得的,而是埋了在地下,擱在一邊。

問題來了。第三位僕人也有解釋的機會:「我就害怕」。他覺得主人是嚴格的主人,萬一損失了,怎麼辦?聽來有點道理。實在,我們的確會怕「做多咗」,所謂「多做多錯、唔做唔錯」,只做我們習慣了的,留在最安全最舒適的地方就好了。

近來天氣很冷。每一天早上第一個挑戰就是從暖暖的被窩走出來。多睡幾分鐘,就是要在這個舒適的被窩中多暖一會。當掀開被的時候,就像進入另一個冰冷的世界,我住在荃灣的山頭,所以感受很深。就好像以色列民走入曠野,進入了一個不熟悉、未知、前面會有挑戰的境地。

我們提及今天香港社會的需要很龐大,亦轉變得很快很急。我們就好像進入了曠野,進入了一個未知的境地。看看我們身邊?社會氣氛令青少年人經歷複雜的情緒,長期不能返學校引發家庭照顧問題和學習需要,經濟寒冬使家庭面對嚴峻的經濟壓力及精神健康需要,還有林林總總的社會問題… 既有的服務手法和模式是很重要的基礎,而面對著不斷變化的服務需要,實要在這基礎上繼續創新、求變。一年前的今天,沒有人想到我們要隔著口罩、透明膠板,甚至是螢幕去關心服務使用者。實在,今天社會上有很多的服務縫隙,需要我們很細心地去體會、觀察、明白,以作出及時回應。

當我們願意走出安舒區,第二點也很重要:走過曠野,才會看見美境。

我深信走過曠野的路不會是孤單的,上主是會一直看顧的。比喻之中,當主人交產業給僕人時,是「按著各人的才幹」分配的。主人是明白他的僕人的,知道他們有能力、有擔當將得到的資源好好運用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應許。

當僕人願意忠於託付,「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」,主人給予的滿滿祝福,就是將更多的事給他們管理。僕人不是要「攞苦嚟辛」,而是要在主的工作上有更大的份。正如要申請新的項目,申請單位過往累積的經驗(track record)便很重要。若果自己track record不佳,別人又如何放心將項目「假手於我」?耶穌所講天國的事也是一樣。當做好又良善又忠心的管家職份,才會看到前頭有更美的境地。

實在,香港神託會的成立,就是一個美好的受託故事。

機構兩位創辦人的其中之一,許堅信姑娘(Florence Hickson)生於英國小康之家。她受過護士的訓練,所以在當地有穩定的工作。神給了她很特別的呼召,就是到中國宣教,正正就是要她走過曠野。當時要冒的風險很高,由穩定的工作到由差會支持生活,由英國家鄉坐一個月的船程到香港這個異地生活。她或許可以將她所得到的「他連得」埋在地下、埋在心裡,但她最終選擇了將她的「他連得」put to work,運用在幾十年的宣教工作之上。

機構的總部大樓位處觀塘。讓我分享一個小故事:在大樓設計的時候,許姑娘和其他的宣教士正思考如何好好運用地方,當然地下的一層用作診所之用,她們也希望在一樓作其他的服侍。有人提議做一所產房,但他們發現當時有不少相類的服務,反而在街上看到不少缺乏照顧甚至被遺棄的身體殘障兒童,所以決心在一樓成立小兒麻痺症兒童的宿舍,所以總部的一樓就是機構發展至今天的復康服務的發源地。

面對著今天複雜的社會、不斷轉變的需要,社會服務的工作是滿有挑戰的,前面的路的確有如曠野。時光倒流六十年前的香港,資源、經驗、基礎更是缺乏,挑戰更是難以估計的。上帝呼召許姑娘和其他宣教士擔起服務社會的託付,上帝祝福了她們的工作,以及香港神託會一直到今天的發展。

我不知道疫症會何時完結,但可以預料,即使病毒有一日離我們而去,一個又一個的社會問題仍然會接踵而來。我盼望在未來的日子,我們繼續同心走前面未知的道路,讓我們看見前面的美境。

(節錄自機構同工培訓日2021)